國立高雄大學研發出第三代太陽能電池的新技術,取代了目前由瑞士科學家獨家掌控的關鍵材料,每公克成本售價從新台幣11萬降到新台幣2萬元,高雄大學表示,這項技術將移轉到民間開發零組件,同時原料也不用再仰賴國外進口,未來將廣泛應用在3C家電及民生用品上。
高 雄大學化學工程及材料工程學系教授楊乾信表示,「DSSC」染料敏化電池的主要材料,二氧化鈦及光敏劑染料,目前高雄大學實驗室,已經可以自行開發,而且 在經過測試後,其發電效能已經達到10.4%,幾乎達到世界水準。楊乾信說:『這10.4%效率基本上跟世界的水準已經很接近,全世界最好的大概就是 10.5到11%左右,穩定性大概都很好,最差最差也還有9%。』
楊乾信說,目前瑞士科學家獨家掌握每公克的染料售價高達新台幣11萬,不過高雄大學掌握的研發成本才新台幣2萬,因此未來可以說是商機無限。
而有鑒於人類過度開採石油資源,造成能源枯竭全球暖化等危機,尋找永續環保的再生性能源,已經是當務之急,而第三代太陽能電池,未來廣用在3c產品,同時只要藉由光能,就可以產生動能或能量。
- 太陽能電池:
利用太陽能的方式,則藉助植物在光合作用的經驗。植物內的葉綠體中光敏性物質照光後,會將電荷轉移給其他分子使之成為高能分子,高能分子會導引後續發生的 反應,最後,造成水分子裂解產生氧氣,同時固定二氧化碳以生成相對還原性的葡萄糖。所有的過程均是由光能經化學能的轉換後儲存起來,葡萄糖可以藉由代謝的 方式消耗成為能量,或利用來建構生物的組織架構。科學家利用電子傳遞的理論,尋找各式的光敏性物質,希望它們在照光後,也同樣會造成電荷分離的現象,因 此,造成電洞及電子的重新分布,有了所謂的電位差,若在中間以導體連接,也就能夠產生電流或電能,來提供器械運作,一般說來,若能造成電荷分離的時間越 長,其太陽能電池的效能則越佳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